返回
首页

零点看书移动版

镜墙与青藤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建筑业的一大发展,体现于新型建筑材料的不断发明与大量使用,其中最引人瞩目的,便是所谓玻璃幕墙的出现。我80年代初到西方国家访问,乍看到他们城市中耸立的以玻璃幕墙覆盖整个立面的大厦,真是眼睛一亮,顿感人类的创造力,俨然直逮鬼斧神工。

玻璃幕墙的出现,使现代化城市的景观,从满眼钢筋水泥的定势下突破了出来。它显得灵秀飘逸,化沉重为轻盈,以剔透掩杂芜,使城市的立面视觉效应,不再那么一味地“版画风格”,而具有了某种水彩画的神韵。

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玻璃幕墙建筑不仅是引进了中国大陆,而且大有竞相攀比,“无楼不玻幕”的势头,不仅一些大型的公用建筑使用了玻璃幕墙,连一些矮小的店铺,也都采取了“玻璃门面”的装修策略,仿佛这样一来,便具有了“现代派”气势似的。

西方建筑当年使用玻璃幕墙,首先当然还是从材料、工艺上的创新,能取得更好的长线经济效益着眼的;不过,建筑师在进行设计时,他一定要有其美学上的追求。严格而言,一座大厦的玻璃幕墙,完成后也便是一面巨大的镜子,因此,也可以把这种墙面称作镜墙。鉴于此,设计者在构思镜墙建筑时,便不能只是孤立地考虑他所设计的那座楼本身,他一定要先将那座楼周遭的情况弄清楚,以便使其镜墙在反照周遭景观时,将最值得入镜的东西尽情收入,而将不堪入镜之物,尽可能地加以回避。这也就是说,设计者不仅应对一座楼的具体美学构想负责,也应对其加入城市总体景观的美学效果负责。

在美国波士顿,1975年由著名的建筑艺术大师贝聿铭与亨利?柯布联手设计的约翰?汉考克大厦,整个造型极为强烈地体现出以往钢筋水泥外观所难表达的抽象意韵,在当时是令人眼目为之一震的创新之作;而其最令人心醉神迷的一点,是它在设计时就有意地考虑到,要以其镜墙,为汉考克大厦一侧的古典建筑,即1877年由亨利?霍布森?理查森所设计的三一教堂,“留下倩影”;结果,由于新型建筑材料的优异与施工工艺水平的超绝,那镜墙果然不折不扣地将三一教堂的哥特式彩影反映了出来,获得“对影成三景”的诡奇效果。这座汉考克大厦可谓镜墙大厦的经典之作。

我国近年来所耸起的玻璃幕墙建筑,也颇有些成功之作。如北京大北窑的国际贸易中心,上海的解放日报社和文汇报社新楼等等。主要的优点是剪影线条简捷和谐,镜墙的工艺水平从远视上还算相当地“帅气”。缺点是尚缺乏镜墙反射的“借景效果”方面的考虑。

西方的新建筑目前已冷淡了玻璃幕墙的使用,我们这边却还在升温繁孳。当然,玻璃幕墙作为一项实用科技文明,属于人类共享文明,我们中国人取之为我所用,当然不一定要随西方人的冷热而炎凉;问题是,已不断有内行人士指出,并不是任何一种玻璃都可充任镜墙材料,我们现在有不少建筑物所使用的此类材料都是不合格的,潜伏着极大的危机,如膨胀系数不合理的问题,刚性不足而脆弱的问题,平整度不够而在组合应力上不和谐的问题,等等,搞不好,有的楼面会“破镜而不重圆”,实堪忧虑。而且,即使是一些用料、施工都还不错的这种建筑,由于是“为镜墙而镜墙”,设计时根本没有考虑那镜墙究竟想映照什么,结果,往往是反射出一些杂乱陈旧,而又很长时间内无法改造的“破景”,把不该向人们昭示的东西触目惊心地呈现了出来,其在城市总体景观中,实在是起着“添乱”的作用。这样的一些问题,都亟须有关方面正视、研究,加以避免。

其实,使建筑物墙面不至单调,除从设计上增添装饰性构件,以及使用新型建筑材料外,对较矮的建筑物来说,以攀缘类植物与墙面亲和,营造出一种特异的韵味,是中外自古都有的美化手段,这种青藤式立面造型,并不因人类有了镜墙之类的非自然美学效应的使用而过时。在英美等国家,很多历史较为悠久的大学,都有“常青藤学院”之称,那些校园内的建筑——也不仅是前辈遗留下来的古典建筑,包括近一二十年以新的美学创意设计的某些新建筑,只要不是摩天大厦,也有不少用青藤加以装饰的,并且看得出,设计者在一进入设计时,已将青藤这一因素考虑了进去。我国毕竟还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投资巨大的摩天大厦的营建不可过分,应适可而止;一般公用或民用的较矮建筑,也不必要在装饰性构件上花费过多投资,因此,青藤式装饰仍不失为一举数得的美学追求。(未完待续)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热门小说
人途韩三千苏迎夏轮回乐园龙王殿判官狼与兄弟恶魔少爷别吻我
相邻小说
神棍夫人:夫君,要听话陈忠实自选集青春那些事荣耀之冠石钟山自选集刘心武自选集·小说文娱万岁香江传媒九千弱水醉红颜神医入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