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零点看书移动版

第365章、修真者的选择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这个也是你在修炼的?”许仙问。

修真不过一动—静而已。静而修者,起始即静坐收心放心,炼己采药炼用,如得真诀,其成功一样有望。但费时较久而已,以静修入道香,性光易得,命火难求,特别是年龄稍长和身患陈疾者。

动静兼修,此法较前叙之单一修法更完善,更合道之法则。动静兼修之法,掌握了神形兼修,性命双修之总旨。由静而动,再由动而静,即得整修和兼修之真趣,外动内静,内动外静,动和静只是相对而言,此乃自然法则。例如灵动前的入静,形静而神动,继而形动则神静,特别是识神知而不守。灵动完毕后上坐存想,则是外静而内动。动静兼修,较之纯以动而修者或纯以静而修者为佳,其功效明显,其费时较短。智者修真,应选动静双修之法。人无后天之强健体质,焉有先天之精气?没有金刚之体魄,如何修炼证仙之婴儿?此理易明也。

虽然徐耀祖没有动静兼修,但是他所说的也是极上乘的法门。去病气通经络,有为套路功法极难面面俱到、主次分明、先后有序,俗云:“有为般般假,无为处处真。”所以,动修仍以神动而修者为上佳之选。神动顺应自然之法则,其理深奥,其动真实,其调准确,其序井然,其效迅速。而且其动中有静,先天元神和后天识神同步协调而炼,起始已握性命双修之门匙。诸同道可自行体悟。已有自发动经历者,体会余之教当有所收获,如再得吾之八脉神修金丹诀。则更能顺水行舟,早登明心见性之阶梯。

讲的便是动之上乘。这样的上乘的法门,别的不好说,修炼有成,得一“仙”字,绝非难事。这当然引起许仙的兴趣。大明朝了,怎么还会有这样上乘的法门?

徐耀祖说:“这非我修习的。乃是听说来的。”说起来很是可惜,他是偶然从—官员口中听到的。

那个官儿说了好多,他也是听的如痴如醉。但是就因为听的太入迷了。等清醒过来,有心找人时,却怎么也找不到人了。

看着他一副可惜的样子,许仙笑了。这时候。“王爷。十余载未见。音容依旧。”

来人一身官袍,面目瘦削,有点儿后世高考生的味道。不是齐泰,还能是何人。

“你有什么事吗?”许仙问他。

他说:“下官设家宴,欲请王爷赴宴……”

“齐大人,没有看到本国公正与王爷说话吗?”徐耀祖很不高兴。如果是朱元璋的洪武朝,他是不会这么得罪文官的,但是建文朝。他早看不过去了。

这些文官是什么都管,什么又都管不好。别的不说。单单这削藩领军者,派的都是什么人是。

是,太祖皇帝是杀了不少人。但是太祖后期也已经悔悟了,不是还留下了郭英、耿炳文,一帮人。

那郭英与兄郭兴从太祖起兵,甚见亲信,令值宿帐中,呼为郭四。跟随太祖克滁、和、采石、太平,战鄱阳湖,征武昌,克淮安、安丰,皆有功,遂进指挥佥事。从大将军徐达定中原,又从常遇春定山西,取关中,克定西,晋河南都指挥使。180年(洪武1年),升前军都督府佥事,又以从傅友德征云南有功,184年(洪武17年)封武定侯。身历大小百余战,伤痕遍体,未尝以疾辞。又因宁妃是他的同胞姐妹,因而备受太祖恩宠,诸功臣莫敢望。

耿炳文管军总管耿君用之子,官至大将军,以功封长兴侯。耿炳文屡败张士诚军,跟随大将徐达、常遇春等攻下汴梁、攻占大同,攻克晋冀、征讨陕西,打败李思齐、张思道。

这些人都是—生难尝败绩的忠臣良将,可是朝庭却不信任人家,偏听偏信,派一些从未打过仗的年轻人领军。

别人不说,他徐耀祖便觉得这是弄险。更过份的是他们削藩就削藩,可是全用的是黄子澄、齐泰弄险的手段。

朱允文即皇帝位后,建文帝依赖齐泰、黄子澄等人,将削藩付诸实际行动。建文帝削藩的第一个目标就是周王朱橚。建文帝密令李景隆以北上备边的名义兵临开封,趁周王毫无准备之际突然将其抓捕,送至京师。建文帝将周王谪遣到“烟瘴之地”的云南蒙化,后又把他召回京师禁锢起来。为什么首先选择周王呢?周王朱橚,朱元璋的第五子,洪武十一年(178)封周王,十四年(181)就藩开封。这次削周王名义上是因为周王次子告发他“异谋”,其实还有另外一层原因。藩王中以燕王朱棣实力最强、野心最大,建文帝一直以燕王朱棣为最大的对手,这次削藩的周王是燕王的同母弟,二人皆为妃所生(在此问题上有异议),关系最为密切,因此建文帝先废周王,有去燕王手足的用意。随后,建文帝又先后废湘王、齐王、代王、岷王等四王,目标直指燕王朱棣。

在削藩问题上,朝臣本来有着不同的意见。以前军都督府左断事高巍和户部侍郎卓敬为代表的一些大臣主张采用汉代“推恩”的办法曲线削藩。他们建议建文帝把藩王的权力分封给藩王所有子孙而不仅仅是嫡长子一人,而且要异地分封,这样藩王的权力就会逐渐削弱,不会再威胁到朝廷。卓敬更是建议建文帝立即将燕王迁封到南昌,既维护了亲情,又削弱了他的力量。建文帝认为很好,却没有去实行。以齐泰、黄子澄为首的大臣坚决主张削藩,但在具体削藩策略上有所不同。黄子澄认为燕王实力强大,应该先削弱小的周、齐、代诸王。去燕王的羽翼,待时机成熟再削燕王。齐泰则主张擒贼先擒王,只要先铲除燕王。其他诸王自然无力反抗了。可惜的是,建文帝听取了书生黄子澄的意见。建文帝并未意识到他的行动实际上已经打草惊蛇……

不,说打草惊蛇已经简单了。五个藩王圈到京中,还弄死一个。虽说已经令其儿子受了王位,但是朱棣又不是傻子。这摆明要对付他,他会不反抗?

虽说你是嫡子长孙,但是你已经摆出了—幅赶尽杀绝的架式。就是没有赶尽杀绝,也是要收回自己叔叔的土地与财势,他们会任你宰割?

徐耀祖不这么想。不要看朱允文祭出了朝庭的威严。但是不要忘了他们这些随朱元璋打天下的人马可并不是什么世家子,正统什么的……在他们这帮草根革命者看来,也就是那么回事?与他们当年乡下,长子长房强抢分给其他房的土地。没有多大的区别。

对他们这帮勋贵来说。实在是喜欢不上建文朝的文官。说公一点儿,就是先皇刚过世,你们这帮小人便鼓惑皇帝杀人家的儿子,削人家的藩位。

大明的王爷真就是这么罪大恶极吗?

绝对不是。也不看看人老朱把自己儿子封的是什么地方?不是东北,便是西北这样的国防边疆。

而且这是大明初期,不是后世的辽东辽北。就是北京那地方,这时候也是乡下。

蒙元统治虽不过百年,但是他们对北人的杀戮。绝对不是闹着玩的。蒙元退走,这北方留下的汉人口有—百万吗?如果有。人老朱也不必移民了。

就这么个地方。要人口没人口,要钱粮没钱粮,你朱允文至于吗?你们这群文官们又至于吗?这大明根本与汉时不同。

不说别的,如果不是朱棣迁都北平,这后世的北京也就是个地方小土城子了。

今天的北京拥有上千万人口,无数的高楼大厦,是我们国家的首都,也是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之一,而这一切的起点就源自于朱棣的一个决定。

北平为元朝之故都,亦是元末群雄争斗的主要战场,因此在经过战乱之后,人口势必减少,所以必须透过大量移民以实之,其移徙人口除来自塞北沙漠和山后之外,还有山西。 洪武三年(西元170),郑州知州苏琦召流民垦荒之计为太祖所接受,於是有组织、有计划的移民措施就此展开。移入地区为北平、北平以南、河南的北部,和山东的西部。

洪武时代的北平,其辖境相当於今之河北省的大部分,以及北京市和天津市。北平的山后地区则是指今河北宣化至辽宁辽阳之地。

北平府即元代的大都路,也是元大都之所在地。洪武二年(199),由於战乱因素,整个北平府城乡几乎成为旷野,据史料记载:北平地区各府的移民来源中,北平府的山后移民约0.万人,永平府的山后移民约为万人;河间府的移民来源则包括山后移民10万人、山西移民5万人、山东移民万人;保定府的移民来源包括山后移民4万人、山西移民万人;广平府及大名府的山西移民约6.5万人。

在洪武时期,北平地区所有外来的民籍移民中,以来自山后的移民最多,主要分布在北平的北部诸府。次则为来自山西的移民,主要分布在南部的广平和大名两府。山东移民仅在河间府有所分布。归纳言之,山后移民迁入北平府以南的约为14万,迁往河间府地为10万左右,迁往保定府约为4万人,其他的移民主要应来自山西。

也就是说整个北平府的移民人口约为58.万人,记住这是一个府的,不是单单北平的。当时北平市的人口,十万都没有。所以才会有后来的永乐元年(140)三月,蒙古军队进攻辽东,大肆抢掠了一通,当地的都指挥沈永是个无能之辈,即无法抵御,又不及时向领导汇报,朱棣听说此事,大为恼火,立刻杀掉了沈永,并召集大臣。

这便是人口的力量,没有人口,什么都是假的。而老朱给自己孙子留下的又是什么呢?

明初是在元末天下大乱的烂摊子上进行生产恢复的,到朱元璋洪武末年。人口已经达到6千万,这已经达到封建社会前期最高峰值(分别出现在西汉和唐朝),可唐朝在隋末动乱的情况下用了100多年。从立国618年唐玄宗天宝年间(74-756)才达到这一数值,西汉则用了00年时间,直到西汉末期才达到(汉武帝时期000万,到汉哀帝才达到6000万)。

6000万对60万不到,白痴都知道哪儿赢定了。

60万不到的人口也叫威胁?这是哪个白痴的理论?

要说唯一的危险,也就是朱允文根本就没有掌握这6000万人口的力量,便匆匆削藩了。

削藩真的有必要吗?

南京是一个很不错的地方。也很适宜建都,因为这里地势险要,风水好。外加是主要粮食产地,由于当时中国的经济中心已经南移,建都于此是很有利于维持明朝统治的。

此时的北京呢?乡下一小城,虽说曾是元大都。但是没有人。地广人稀,能干什么?就像东北三省一样,抓在满人手中,那就是一片荒地。这时候的北平府也差不多。

甚至徐耀祖这样的勋贵不无恶意的猜想,这文官是故意的,故意逼朱棣造反。因为他们想封爵,毕竟除战功外,这文官想封爵?这儿可是大明朝。

当然。徐耀祖他们自己也并非是毫不利己的圣人。说不好听一点儿,他们也是为自己在考虑。他们是勋贵。无论是老朱家的哪个朱做皇帝,他们都是勋贵。但是,因为这帮狗日的文官们,他们却很有可能需要豁出性命去,为文官加官进爵。

难道不是吗?打胜了,他们还是勋贵。打败了,这自家的小命就没有了。可是这帮狗日的文官,却是只有功,没有过的。

这也是徐耀祖他们实在是不看好朝庭现在的将军们。

一股子诡异的气氛已经在这儿生成。其实不要说徐耀祖,就是许仙,如果不是知道历史,也不认为朱棣可以造反成功。

这龙气与人口、地盘、民心有关,这军力与装备、钱粮有关。

无论是龙气,还是军力,是怎么看,朱棣都输定了。无论是军事爱好者,还是历史爱好者,只要是占了一样,发现这么奇怪的事情,是肯定要插—脚的,要好好研究一番这北京与南京到底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又是怎么以弱胜强的。

但是很可惜,比起这个来,许仙对改变命运更有兴趣。

许仙没有搭理齐泰,其实齐泰想说什么,他猜也猜到,不然就不会有言官们的落井下石了,齐泰与黄子澄可不是那么融洽的。他们这事儿,许仙不想参与。不要看许仙刚才不断逼迫黄子澄,但是那只不过在演戏罢了。怎么超脱命运,他才有兴趣,所以他对徐耀祖说:“你知道曹国舅吗?”

“曹国舅?”徐耀祖—呆,立即喜道,“知道。曹国舅乃北宋开国王曹彬之孙、吴王曹玘之子,曹氏祖上自曹彬之父曹芸以上世居在宁晋,曹芸的父亲及以上曹氏诸人死后均葬于其原籍宁晋县延白村曹氏祖茔,后世迁徙灵寿,遂灵寿成为籍里,但曹彬却让其第五子曹玘居住宁晋,守护宁晋县之曹氏祖坟,以示不忘根本之意。曹玘后被仁宗封为吴王,曹玘之女应诏入宫被宋仁宗册封为皇后,而后曹皇后之长弟曹佾成为曹国舅。根据此历史记载,曹国舅为邢台宁晋人,曹皇后之弟。后世被尊奉为道教八仙之一。

曹国舅是道教八仙中地位最尊贵的人物,尽管地位很高,被封为国舅,而且天资聪明,但是他并不喜欢享受富贵的生活,不喜欢利用特权,而是喜好道教的修行。”

许仙点了点头,刚欲出声,心中却是—动。

“原来是这样。命运一说,出你之口,入他之耳,只是不可以让命运听明白。”苏妲己开口了,她感应到了许仙的迟疑。也不知道是不是他们在一起呆久了,灵魂纠缠在了一起。反正苏妲己现在是越来越容易感应到许仙的想法了,并不需要再握着许仙的思维,只要许仙愿意,她便可以感应到。

许仙通过历史,他是知道徐耀祖的人生的。本来么,他是想借改变徐耀祖的命运,来试探一下命运。但是他正准备开口,却立即想到了一件事,即凡是算命的,都要说—些似是而非的东西,并言天机不可轻泄。这是为什么?是因为说直白了,命运会知道吗?

想—想也对。命运的本体是天地初开一灵龟,她也许可以明白人类的话,但是却不一定可以明白一些似是而非的东西。龟毕竟是龟,不是人。

“就是人,也不一定明白你们人的鬼心思。”苏妲己加了—句。

这倒是真的。许仙学过汉朝的技击法,“意在脚前”这一句,便是这样。许仙—开始还以为是军阵中,脚法避让,是说先想好了,不要乱下脚,踩人或是被踩,就不好了。但是后来才知,根本不是那么回事。这讲的是条件反射,大军之中,枪林箭雨的,哪儿有时间去想。有危险了,直接—抖,便过去了。真要靠想的,可不是每个人都是修真,眼观八方,耳听六路,脑子还转的飞快。

不得不说,这口诀真的是很绕人的。至少许仙便是这么绕进去的。所以直到现在,抖身上肌肉前,他仍然免不了想一想。好在他是修真,不是凡人,有那个时间去想。

不过,这绝对值得试一试。如果这命运真是傻的,可比全知全能要好的多了。毕竟许仙现在可是还没有跳出来的。

看着徐耀祖,他不由笑了。(未完待续。。)(未完待续)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热门小说
韩三千苏迎夏捡漏判官人途修罗武神极品小神医逍遥兵王狼与兄弟然后,爱情随遇而安
相邻小说
国医大师重生之抽奖空间电子掌控无限之血统超能吸取青冥天杀日王牌韩娱之星途奶爸的逍遥人生族之鬼